刘放(1909~1985),原名刘乾元,别名刘震。出生于荥阳乔楼蔡寨村。7岁跟祖父读四书五经,14岁考入县立高小,后因家贫而辍学。1924年1月在郑州豫兴隆铁铺当学徒,每天挑水、做饭、擦铁皮,常挨打受骂,逼使刘放不得不考虑摆脱这种艰难的处境。刘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学校医院当看护、文书。该校1929年7月改编为教导师后,任医院军需书记、司药。1930年初任军医,这一年10月,冯玉祥在蒋阎冯战争中失败,在向山西撤退,途经焦作时,他又参加了这支部队的第二十六军。
1931年12月14日,进攻红军的国民党第二十六军一万七千余人,在赵博生、董振堂率领下,于江西宁都举行起义。刘放随部队一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,被分配到红五军团后方医院,从此刘放走上了革命道路。1932年进入设在宁都县的红军卫生部卫生学校学习。1933年4月毕业后,历任红5军团后方医院医生、红3军团4师10团卫生队队长、红3军团卫生部医务训练队队长、红一方面军兵站医院医务科科长、红军总卫生部科长。他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,参与了遵义、水口战斗和四川会卫战斗,一直到达陕北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斗。在物资极其匮乏的长征中,他随军转战千山万水,利用战斗间隙医伤治病;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,为伤病员送上体贴人微的关怀:他依靠各种因陋就简的方式,挽救了无数红军官兵的生命,忠实履行着“白衣战士”救死扶伤的崇高职责……
抗日战争时期,刘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医务主任、卫生部副部长、山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山东卫生分校校长。参加了平型关战斗。解放东北时,他还参加了临江战役。
刘放1950年10月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。1951年11月调任军委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、后勤部第一副部长。1953年1月,刘放检查志愿军空军参战部队卫生工作情况后,发现飞行员普遍有程度不同的飞行疲劳现象,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、睡眠不好、体重减轻、体质下降等。他十分着急,赶快向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作了汇报。刘亚楼马上召开空军党委会研究此事,会议当即决定:从今往后,飞行员每年疗养1个月;平均每天保持不少于3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;在食物的摄取上,坚持营养第一兼顾口味的原则,给每个空勤灶配备营养护士,讲究营养卫生。刘放提出了在国界渡口设立强有力的医院,对前方伤病员先进行清洁处理、再分类往医院送的意见受到了上级的重视,从而克服了轻重不分,伤病不分的现象。
1955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,刘放第一批被授予少将军衔,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,二级独立自由勋章,一级解放勋章。1957年列席波兰航空医学会议。他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。刘放将军事迹被收录河南省军区、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《当代河南将领传》。